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史军的博客

2007年6月开始记录,11年...

 
 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阅读196:《黄直录》知行合一的本意  

2016-10-08 11:52:31|  分类: 读《传习录》下卷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      先生曰:“圣贤非无功业气节,但其循着这天理,则便是道。不可以事功气节名矣。”圣贤,悟道之人,明理之人,不是不想成就功名,不是没有那种英雄气概,不是说非得入庙才能成为觉者,进深山才是道人,唯一标准是“循着天理”,做事儿凭借着良心的,凡事有个理在那里,清晰明了的理在那里,理智,智慧,这就是悟道了。不能用事业功绩气概非凡等“扬名立万”。落入名相,就谈不上悟道。另外,谋事在人成事在天,天时地利人和,成就功业,缺一不可,比如硬要在冬季的北方种庄稼,得再去做个人造大棚。
        不求名不求利就圣人了?阳明可没这么说。名利是外物,物来则应,苟富贵素富贵,苟帅气素帅气。错的不是外物,是心念。一心一意在功名上,错。一心一意排斥功名,也是错。比如生的美貌是天分,若拿了美貌换钱,便落入下道。不以美貌为傲娇,继续努力做人。至于带来的好处,就如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一样,能让人看高一眼才对。不一定是更上层楼,也可以在新的道路上探索发展,不辜负人生。

       “‘发愤忘食’是圣人之志如此,真无有已时;发愤、发愿,还有个努力在里面,有鼓气的动作(常立志),让勤奋成为习惯(立常志),才是圣人的意思——没有停止的时候(无有已时)。如何能够成为习惯?明白了这两点:其一时间在飞逝tick tock,其二探索有乐趣explore。‘乐以忘忧’是圣人之道如此,真无有戚时。纯是快乐,没有什么凄惶时候,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好了。再说无因不成果,因上克制——是不是太贪婪了?有没有怕幸苦而不做仔细研究?这些是“投资”(财务投资也包括人生投资感情投资)失败的根本。恐不必云得不得也。”果是结果,求之不得的,要关心的专心的是播种、灌溉、除杂草。

       先生曰:“我辈‘致知’,只是各随分限所及。我辈,就是我们这些人了,都是老百姓,阳明说起来,有自谦的成分在。致知,真知灼见,无穷无尽的世界啊,如何学得完?依“分限”好了,尽己所能,不偷懒不投机,就好。儒家佛家都早已看明白了,人是有差别的,天分不同,所以,强求不对。今日良知见在如此,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;明日良知又有开悟,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。今日所见明日所见不同,随时间变化,假设见识在增长中,这对于不断地假设然后检验的人来说是如此,对于那些浑浑噩噩一辈子的人,明日所见?怕是不如头脑清醒的今日了。如此方是‘精一’功夫。专心致志的功夫,念念不忘的功夫。不是一刻得闲便心生抱怨这微博怎么更新得这么慢啊。
与人论学,亦须随人分限所及。如树有这些萌芽,只把这些水去灌慨,萌芽再长,便又加水。自拱把以至合抱,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。若些小萌芽,有一桶水在,尽要倾上,便浸坏他了。”这一段在教育上非常要紧,因“天分”施教,不能拔苗助长,不能“浇水”过多如溺爱。念念不忘是个初始的训练,重要的基础,之后才可以转念。本来念头非转的人,头脑灵活,给他“转念”的概念,还不转晕?随人分限所及,好为人师,显然不对。还是自私,在自己所“好”上。佛家非请不言是最见效,儒家因材施教是诚意。可见,为师,不容易的。不是企业做得好,就转身去大学做个老师好了。老师,得有知识学问,还得懂的“随分”施教。

       问知行合一。
       先生曰:“此须识我立言宗旨。今人学问,只因知行分作两件,故有一念发动,虽是不善,然却未曾行,便不去禁止。我今说个知行合一,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。发动处有不善,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,须要彻根彻底,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。此是我立言宗旨。”立言宗旨,立德立功立言,因何出“知行合一”之言。后人不知起因,即上下文原意,说话的背景,只在这四个字上解来解去,那是相当地纠缠。每个人说话,他对词语有自己的定义,尽量努力准确地用来表达那个自己心中的“想法”,所以理解那个人的用词用语方法,结合前后文,才能确知其意。“知行合一”的讨论,估计阳明也是烦了在文字上解释,直接奔根本去了。我是为什么说这句话的,初心出自何处?比如做事情,为了有事做?为了赚钱?为了吹牛?为了解决问题?这是理解其后行为模式的关键。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想法也一样,从“宗旨”上入手。
        阳明这一段论述,非常接近佛学的论述了:念头一动,就是等于做/行了,  因此,从修行的角度来说,这“行”需要修正了,只有“时时勤拂拭“才能”莫使惹尘埃”。不能因为没有做,就无所谓而不禁止了。不善的念头也是“行”,可以这么来理解,他们(念头)开始搬运身体细胞,直到某一天显现在外面,即“真相暴露的时刻”——恶念现恶相,贪念出馋相,嗔念出怒相,糊糊涂涂无所谓不深究出现迷糊相。诸如此类,原因不过是“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”久了。医学说一个人经过七年之后,身体上的细胞全都更换一遍,那,对新的细胞你给Ta什么念?从这个角度上来说,这知行是不是合一的?所以,深究人性的人,拥有“透视眼”,能够看见你胸中(心)的念头,能看得见你的未来。阅读194:《黄直录》念念致良知 - 88706 - 史军的博客

       接下来,说说“知”的事情。
       “圣人无所不知,只是知个天理;无所不能,只是能个天理。明白人的所知和所能,是明白凡事儿都有个存在的道理在,得合理存在,不管如何天花乱坠迷人眼,背后总有个“理”在。圣人本体明白,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,便去尽个天理。因此,必须找到那个理,否则就“理”解不了。佛学叫做“根本智”。道理明白起来倒也不难。冷静的时候,不过冷静很难,所以巴菲特让投资人自己补上情绪控制这一课。如何控制情绪?驱除那些不善的念头,守住善念头。不是本体明后,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,便做得来也。理,那个天理只是一个,道,明白起来不难。用现代的语言来讲,掌握逻辑和方法论。天下事物,如名物度数、草木鸟兽之类,不胜其烦,圣人虽是本体明了,亦何缘能尽知得?原文这里是句号,我修改为问号。至于事,何其之多,不胜其烦,怎么可能凡事都明了都会?不会不懂没关系,懂得怎么去问、去找就是了。这也是老师们常说的,掌握“学习的方法”,授人以渔,而非鱼。但不必知的,圣人自不消求知;其所当知的,圣人自能问人,如‘子入太庙,每事问’之类。先儒谓‘虽知亦问,敬谨之至’,此说不可通。不通的意思是,真的不知道才问的,不是为了敬谨,那就假了。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,然他知得一个天理,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。节文度数,演化变迁,都是从根本的道上出来的,不神奇。不知能问,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。”不知而问,即是天理,圣人是诚意者也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814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