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,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
故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,是以兵强则灭,木强则折,强大处下,柔弱处上。
句子近现代文。
意思从两个方面理解:小孩子身体柔软所以摔跤无所谓,磕磕碰碰中长大;年老者骨脆,小心摔倒。从心理方面,小孩子可塑性强,无积习,孺子可教;老年人多冥顽不化,固执己见,其实只是因为心理上的安全感--躲在熟悉的地方。
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。人与草木只在心理上有差别,物理上一样。
由这些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道理是:坚硬强大,离死不远,柔软脆弱则生命迹象显著。于身体健康的太极瑜伽都在柔软上下功夫,于心理健康的谆谆教导都落在“放下”、“别绷太紧”的词句上。我有过一个总结叫做“心慢手快”。再上境界,就是“风在吼马在叫”我心寂然不动,幡动?与我何干。
在用兵上强则被灭,与上文意合。木条也一样的。
自然规律如此,那行动策略上就应该以用强为下策,以柔和为上策。想要笼络住一只猫,也得用此方法。股票交易里的保留现金策略即是柔,加杠杆就是用强,谁活得长?
回到个人修行,勇猛精进是必须的,但诚实面对自己的烦恼,松口气歇一歇的时候,会有豁然开朗。就像开车一样,一直踩油门的加速效果,不如松了再踩,踩了再松。柔软放松,会在很多时机起到助推作用。此所谓刚柔相济,水火既济?
对于年轻人,不经过压力测试不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。对老年人,还是别冒险了,容易压趴下。
在身体锻炼也是如此,年轻时的训练是一个充沛体能的过程--扩大储量,年老时的大运动量缺类似洪水决堤--气势凶猛但水位速降。(0611)
天之道,其犹张弓欤?高者抑之,下者举之,有馀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
天之道,损有馀而补不足。人之道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馀。
孰能有馀以奉天下?唯有道者。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。其不欲,见贤。
关键词是张弓。张 ,<动>,形声。从弓,长声。本义:把弦安在弓上。《说文》:张,施弓弦也。在冷兵器时代,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。弓箭出现的时间,也许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后羿射九曜神话时代。远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,在中国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张弓为搭箭,《诗经》中有“骍骍角弓”的记载。春秋战国之际的《考工记》中专有“弓人为弓”一篇,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结(注)。
张弓搭箭为射击。目标有高处和地处,比如攻城的双方。以高处为目标的,仰射。以低处为目标的,平举。射击目标有远有近,因此张弓的力度要做调整:过大了即张弓过满,要减;力度不足,要加。总之要锁定目标,有的放矢。
天之道如此,损有余而补不足,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,要不然土地的营养都这棵树吸收走了,独木不成林,自然不喜。大自然,用道的原则维持着自然的平衡,视万物为“刍狗”,因此从人类的利益的角度来会说“遭到自然的惩罚”——如果不能好好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话。
馀,yú,字从食从余。“余”本意为“剩下的”。“食”和“余”联合起来表示“用餐后剩下的食物”。本义:吃剩的食物。“馀”同“余”(简体),用“余”意义可能混淆时,用“馀”以区分,多见古文。
人间的道理却不是这样的,常常是穷的更穷,富的更富。因为思维方式等能力和拥有的资源不同,掠夺能力即竞争优势不同。其后在公元前后的《圣经》中出现了“马太效应”,十九世纪即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发现了“二八定律”。何以人道不能同于天道?因为大部分人不知“道”,有且仅有“圣人”能有馀以奉天下,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,为何?不合道理嘛。那些因为创造价值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生活水平的企业家,转身为为人类寻求福利的慈善家,就是老子眼中的圣人,如比尔?盖茨。
其不欲,见贤。道者,基本是隐者——视之不见,听之不闻,搏之不得(第十四章)。为而恃(骄傲的样子),功成而处,是他们的不欲,即不想要的。不欲,同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”的不欲。想想成就事业的辛劳,谋划构建路径,还要和合众人之力以达成,实在没有多余的精力在众人面前摆Pose秀大逗了。更何况台面上的过度张扬,会诱发很多人心中的羡慕嫉妒恨,不利于小至团队大至社会心态的平和。于社会于自己都无益的事情,不如闪了去,自个儿自在,乐得清闲,韬光养晦。见贤,就按照“见贤思齐”的意思来理解,圣人贤达,所思所想,不谋而合——功成身退,裨益天下,道法自然,否则“枪打出头鸟”。(0613)
注:《考工记》《考工记》是齐国官书,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,该书在中国科技史、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。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。全书共7100馀字,记述了木工、金工、皮革、染色、刮磨、陶瓷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,反映出当时中国所达到的科技及工艺水平。此外《考工记》还有数学、地理学、力学、声学、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。
弓人为弓:取六材必以其时,六材既聚,巧者和之。干也者,以为远也;角也者,以为疾也;筋也者,以为深也;胶也者,以为和也;丝也者,以为固也;漆也者,以为受霜露也(其余略)。
在西班牙马德里附近的小镇参观过罗马时期建设的水渠,曾经买过一本《建筑十书》翻看,建筑技术内容更加实用,尤其是在高墙的建筑方面印象略深。
《建筑十书》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惟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。于公元前27年由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著,约于公元前14年出版。全书分十卷,内容包括建筑教育、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原理、建筑材料、建筑构造作法、施工工艺、施工机械和设备等。
作者学识渊博,通晓建筑、市政、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,也钻研过几何学、物理学、天文学、哲学、历史、美学、音乐等方面的知识。他先后为两代统治者恺撒和奥古斯都服务过,任建筑师和工程师,因建筑著作而受到嘉奖。
一个人,在见识方面,可以胜过很多人。这是少数服从多数的沼泽地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