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史军的博客

2007年6月开始记录,11年...

 
 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阅读199:《黄修易录》澄dèng定、印对、用功  

2016-11-13 12:11:45|  分类: 读《传习录》下卷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         重新再读,忒多错误。一间屋子里待久了,细枝末节才能逐渐清晰起来。2017-02-19

        黄勉叔问:“心无恶念时,此心空空荡荡的,不知亦须存个善念否?” 只说“空荡荡的”,还有说法是空牢牢的(音),好像胃部空虚一样,没有东西可以蠕动。难受,实际上是无聊。所以,哪怕是坏朋友,没用的物品,也留着吧,总比家徒四壁要好。可其实,旧的不去新的不来,再说,留白,才有机会得到“空灵”的感觉。什么是空灵?无中生妙有。
        先生曰:“既去恶念,便是善念,便复心之本体矣:譬如日光被云来遮蔽,云去光已复矣。若恶念既去,又要存个善念,即是日光之中添燃一灯。”
          所以修行也是简单,去掉恶念就可以了。刚读完《成为乔布斯》,重整苹果的主要策略就是简化产品线,四象限。设计的理念也是一个简约,简化约去,大道至简。人与房子一事上,可见奇趣——拼命赚钱买大房子,然后由买了一大堆杂物把寸土寸金的空间堆满,留给自己只是一张床的位置。为啥不留给自己大空间?堆满和凌乱的房间的主人,你也别对他寄予什么期望了。这便是“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”的道理所在处——扫清眼中可见的杂物,慢慢清理出心中的垃圾与恶念,这是修身齐家,之后才能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以及由雅居陶冶出来的胸怀。
         老子在《道德经》里说:“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”讲的是一样的道理。曾经有人非常反对读书,说是要思考。这是执之一端了。若是做学问,前车之鉴后车之师。若是修养内心,需要多些思考内省,剔除杂念。即便是读书,也有为了知识和为了印证的不同目的。一味地反对读书,同样犯了不思考的毛病——没想明白书的价值。此即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”

  问:“近来用功,亦颇觉妄念不生,但腔子里黑窣窣窣sū<象>形容细小的声音 [rustle],不知如何打得光明?”
       先生曰 :“初下手用功,如何腔子里便得光明?譬如奔流浊水,才贮在缸里,初然虽定,也只是昏浊的;须矣澄定既久,自然渣滓尽去,复得清来。拿一瓶子浑浊的水试试,一样的道理,所以“静置”时间要足够地长才能澄清。乔布斯十一年的等待,就是扎实成长、内心清明的过程。所以,作者说,创造苹果手机的乔布斯和创造苹果公司的乔布斯不是一个人了。汝只要在良知上用功;良知存入,黑窣窣自能光明也。今现在当下立刻便要责效,却是助长,不成工夫。”拔苗助长,不是自然生长,勿助勿忘。作文章亦如此,好文章是从心里流出来的,不是中学老师讲解的“套路”堆砌出来的,不过,那算是训练你堆砌整齐的泥瓦匠功夫。

  先生曰:“吾教人‘致良知’,在‘格物’上用功,格物解作革除物欲,解释起来,用功起来都利索,却是有根本的学问,日长进一日,愈久愈觉精明。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,却是无根本的学问;方其壮时,虽暂能外面修饰,不见有过,老则精神衰迈,终须放倒;不断地放弃“假面”,装不住了,倚老卖老开始。人老了,很危险的,自我警觉;另一面,又是何其宝贵,很多做过的事情,不用重来一遍了,可以更上层楼;譬如无根之树,移栽水边,虽暂时鲜好,终久要憔悴。”根本上下功夫,投资也是一样地道理。做事业也是,一旦失去了根本,远离了初心,枯萎是早晚的事情。正是开春时节,植树时光,耐心浇水,助其扎根。人生的春季,也是如此。若是一生能有这份耐心,那你一生都在春天。

  问“志于道”一章。“志于道, 据于德, 依于仁, 游于艺。”出于《论语 述而》。
       先生曰:“只‘志道’一句,便含下面数句功夫,自住不得。志向于道,这个大,是根本,提纲挈领。曾有人创业,思索良多,最后在建立事业和还是赚钱的十字路口盘桓难择。譬如做此屋,‘志于道’是念念要去择地鸠材jiū 词义:①鸠鸽科部分种类的通称②通"勼"。聚集经营成个区宅;‘据德’却是经画已成,有可据矣;‘依仁’却是常常住在区宅内,更不离去不做离经叛道的事情;‘游艺’却是加些画采,美此区宅。艺者义也,理之所宜者也。艺术,好听的音乐,美的照片,其中都孕育着“道”。也因此,跨越时代、跨越地域。简而言之超越时空,能给人美的感受。如诵诗、读书、弹琴、习射之类,皆所以调习此心,使之熟于道也。用各种技艺在道上研习,如此更了解道。比如书法练习,用各种笔。内功训练,用各种招式,比如快拳或慢拳苟不志道而游艺,却如无状小子,不先去置造区宅,只管要去买画挂做门面。不知将挂在何处?”装门面,附庸风雅,阳明骂人也是一绝。所以,“达道”是根本,其实这个才是人生的目的,不是名利色。其他都是工具。

  问:“读书所以调摄此心,不可缺的。透过艺术技艺来练心,如果最终不能通心,技艺总有天花板。反观那些一技之长足够高度的人,大多已然上道,只是未明。但读之之时,一种科目意思牵引而来,不知何以免此?”科目意思?分科取士的名目,始自隋唐。接近“功名”,牵扯功名,不那么纯粹了。比如,我这“解读”原本是为了仔细地阅读,写着写着有了“出版”的意思。这个和读书一样,比如读到《成为乔布斯》,改变世界的胸怀,造福普通消费者的功绩,不免牵动内心的那一份“豪情”。这就差些意思。路边的野花,引人流连忘返。
       先生曰:“只要良知真切,虽做举业,不为心累,心中不起贪嗔痴,纵有累,身体累没关系一觉恢复,心累却无可奈何梦中亦折腾,亦易觉克之而已。且如读书时,良知知得强记之心背会了做吹牛的资本不是,即克去之,有欲速之心贪婪不是,即克去之,有夸多斗靡之心名利之心不是,即克去之。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。这两个字太好,印证,核对,还有感染洗涤。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可憎。还有,若是六经注我,自信增强,利于立大志。是个纯乎天理之心。任他读书,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,何累之有?”行走也是为了修心,不是为了距离为了“展示”/炫耀,则何累之有?一念竞争,名利羁绊,走不动了,或者如脚底下使绊子,摔跟头。
       曰:“虽蒙开示,奈资质庸下,实难免累;窃闻穷通有命。穷通,困厄与显达。《庄子·让王》:“古之得道者,穷亦乐,通亦乐,所乐非穷通也(穷通是外境,安乐是内心);道德於此,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。”有命,命中注定。佛家的观点,这辈子的命上辈子的业已然注定,叔本华的大论文详细论述,不过下一生的命,在于这一生。不能改了吗?可以,读《了凡四训》。上智之人,恐不屑此不肖自谦之称,同上“资质庸下”为声利牵纤,甘心为此,徙自苦耳。欲屏弃之,又制于亲,上有高堂下有儿孙,不能舍去,奈何?”
       先生曰:“此事归辞于亲者多矣,其实只是无志。没你爹妈,哪有你?找个借口,只是不想。志立得时,良知千事万事只是一事。读书作文,安能累人,人自累于得失耳!不过是自己患得患失,而归责于别人罢了。常须揽镜自照!酒不醉人人自醉,事不累人人自累。
       因叹曰:“此学不明,不知此处担搁了几多英雄汉!”把所有事,迎来送往材米油盐都当作修心事儿,事上磨练即可。此真乃大隐所为,小隐自需要归隐一段,给自己行个方便。随意所在处格之,等同于随遇而安了。

  问:“‘生之谓性’,告子亦说得是,孟子如何非之?”天生的,生而有之的,就是性。
       先生曰:“固是性,但告子认得一边去了,不晓得头脑。只从一边看,是对,但不全面,不明白,不透彻。头脑就是主心骨的意思,有原则的人,一以贯之,说的就是头脑清醒。那种糊里糊涂横冲直撞的人,被称为“没头没脑”;若晓得头脑,如此说亦是。很多人说的是“大话”,却不知道这话究竟有多大,信口开河,随便一说。孟子亦曰:“形色,天性也”,这也是指气说。”又曰 :“凡人信口说,任意行,说一套做一套,皆说此是依我心性出来,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我怎么舒服就怎么做。从“我执”(第七识)来,此是所谓生之谓性;任性而为和率性而为的性是有不同;然却要有过差。过之犹不及?比如美食,当然要,但是一味地追求,眼中只有美食,覆盖了你的全世界,这也是只看见了硬币的一面。若晓得头脑,依吾良知上说出来行将去,便自是停当。若是头脑有分寸,依着良知行事,则自然知道进退,法度得当。然良知亦只是这口说,这身行,岂能外得气,别有个去行去说:故曰:‘论性不论气,不备:论气不论性,不明。’气亦性也,性亦气也,但须认得头脑是当。”头脑清醒,属实不易。这一段的思辨,需要有孟子批评告子的知识背景,才能评论得当。

  又曰:“诸君功夫,最不可‘助长’。上智绝少,学者无超入圣人之理。一起一伏,一进一退,自是功夫节次。起起伏伏,进进退退,进三步退两步,便是这个样子,上等智慧的人非常少,所以不要沮丧。不可以我前日用得功夫了,今却不济,便要矫强佯装勉强做出一个没破绽的模样,这便是‘助长’,连前些子功夫都坏了。此非小过。有错认错好了,文过饰非,错上加错啊。譬如行路的人遭一蹶jué跌,起来便走,不要欺人做那不曾跌倒的样子出来阅读199:《黄修易录》 - 88706 - 史军的博客
        诸君只要常常怀个‘遁世无闷,不见是而无闷’之心,依此良知忍耐耐心做去,不管人非笑,不管人毁谤,不管人荣辱,任他功夫有进有退,我只是这致良知修身养性的主宰不息念念不忘致良知,久久自然有得力处,这句很重要,得力处,就是找到了自立的那个点,无须依靠,无须多多关照。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。”任尔东西南北风,八风吹不动。八风:称、讥、毁、誉、利、衰、苦、乐
郑板桥(1693—1765)《竹石》: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
苏轼(1037—1101):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,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

          遁世无闷语出《周易·遁卦》。
遁卦原文:
遁。亨。小利贞。
象曰:天下有山,遁。君子以远小人,不恶而严。
阅读199:《黄修易录》澄dèng定、印对、用功 - 88706 - 史军的博客
 
          遁,回避。小人出现,股市K线中小阴出现,君子不离危墙之下,当避之唯恐不及。不恶而严,无须恶语相向,以恶治恶,如狗咬狗两嘴毛一般,但须“严”于律己,远离污浊之地。此为遁卦。遁世无闷,闷,心本来心猿意马的,海阔天空多好,却要被关在“门”里,不憋屈才怪。这就是修行不够,不是君子功夫了。所谓鸿福易享,清福难享。君子不闷,心游天地间,与古圣先贤议论,与猫相戏,不亦悦乎?自得其乐。
“结庐在人境,而无车马喧。问君何能尔,心远地自偏。”不见是而无闷,人不知而不愠yùn。有解释说,人不知而不愠,是别人无知我也不生气,好像老师面对学生说的话。我不知前后文,或者论语中“知”的用法有几多,没有通读,无法“辩证”。一般的理解是,别人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,人嘛,名这一关难过,普通人名人都有。至于美人关,那是英雄才涉及得到,普通人见不到美人的。这样理解,与“不见是而无闷”意思相近,不被人称是,没有人在你跟前点头哈腰,是是是,也不闷。所以,受惯了“捧”的领导退休了,门前逐渐冷落,鞍马稀,难免长吁短叹:“人走茶凉,斯世太薄情。”
       又曰“人若着实用功,着实,你的时间精力都用在“实处”,自然不空虚不无聊,他人如何有机可乘,有缝可钻?苍蝇不叮无缝的蛋。随人毁谤,随人欺慢,(随人引诱),处处得益,处处是进德之资,资粮,佛家之语类似,好像磨刀石,梅花香自苦寒来,宝剑锋从磨砺出;若不用功,只是魔也,终被累倒。”只说不练假把式,一句话,得真抓实干才行。还有,阳明忽然流行了起来,若是拿了一本书,只是看看,不能用功实修,体悟,怕真的会成魔,所谓伪君子不如真小人。伪君子在于伪装而心有所图,占人便宜。真小人,在于真实不欺。不修不练的,这世间的人大多是小人,没什么可耻的,只是可惜。(2017-2-20修改)
       
  先生一日出游禹穴 ,顾田间禾曰:“能几何时,又如此长了!”
       范兆期在旁曰:“此只是有根。学问能自植根,亦不患无长。”
       先生曰:“人孰无根?老师着急了。是的,学问的自然是人,但学问需要要个找根的过程。学生说的是学问这一层,层层有根,才能不离道。有人格物,有人致良知。格物无穷无尽,致良知才是根本的学问之道。良知即是天植灵根,自生生不息;但着了私累,把此根戕qiāng 杀害贼蔽塞,不得发生耳。”私心杂念生生地把人的良知根毁灭了。致良知的功夫就是去私欲,时时勤拂拭,如打扫灰尘一般。灰尘日日落,打扫日日行。直到某一天,丢了自己的这间“房子”,和光同尘,天地间任逍遥,才能笑问客从何处来?何处惹尘埃?(2017-2-20)
         注释:禹穴:在我国被称之禹穴的有二处:其一在四川北川县九龙山下,相传大禹降生于此;另一处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6公里的会稽山麓,据《墨子》、《史记》等籍载,是古代治水英雄--禹的墓穴所在。二地相距数千公里,同为禹穴,正是生于斯死也于斯。

  一友常易动气责人,先生警之曰:“学须反己;若徒责人,只见得人不是,不见自已非;若能反己,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,奚何以闲暇责人?舜能化得象的傲,其机括关键只是不见象的不是。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,就见得象的不是矣;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,如同感化得他?”一个故事是友感悔。以责人之心责己,几近道。这个道理都懂,但有些大。嗔心冬动气又是如何来的?我气了很多年,想了很多年,以至于在2015年的玉树还向一位僧人请教,忘了他的回答。也许他说对了,但自心不开明,有道也看不见。后来终于想明白,嗔心的本质其实是不如己意。比如:为什么对普通人嗔心不多?对领导多?对外人不多,对家人多?实质是你心里有个期望在那里,期望事事如意,不期望大环境,那小环境能不能安然清净些?于是,抱怨来了,冲突起了,心中怒了。想想自己的可笑之处?凭什么,他人按照你的希望去行为?所以,“都对”,所以《道德经》81章,“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”
       曰:“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,当责辨人时,就把做一件大己私,克去方可。”不必责人,责人之心也是私心,他人必是不顺你意。更皆动气,太多不划算。第一步,先从“莫言”开始。闲谈莫论他非,静坐独思己过。宽以待人,严于律己。都是“计算得道”金口玉言。

  先生曰:“凡朋友问难询问难处,纵有浅近粗疏,或露才扬己,自己也犯这病,皆是病发。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,不可便怀鄙薄之心,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。”与人为善,助人为乐,不能自己独乐乐。

  问:“《易》,朱子主卜筮bǔ shì用草木类预测,程传《易程传》,程颐主理,何如?”
       先生曰:“卜筮shì是理,理亦是卜筮一回事儿,道和术。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?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,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。大材小用的,多的是。不知今之,师友问答,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之类,皆是卜筮。卜筮者,不过求决狐疑,求个决断,神明吾心而已。答疑解惑而已。《易》是问诸天;人有疑,自信不及,故以《易》问天;谓人心尚有所涉干涉牵扯,惟天不容伪耳。”不容伪即真,即寻理即问道。意思是人心有干扰,某些时候决断困难,不如卜筮,问问天。天呈现的卦象,谓之天命难违。
          这就学学《易经》去?六十四卦,看清楚这些“照片”不费事儿,对照时势,不容易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369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