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史军的博客

2007年6月开始记录,11年...

 
 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行走43:在方山遇见“匈奴”  

2013-10-26 14:37:03|  分类: 行走修心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  ----善行天下第二条线路探路记录


   此标题,大有炫目耀眼之意,又一标题党?景色更炫目。既然来了,那就看看。

行走43:在方山遇见“匈奴” - 88706 - 史军的博客



   201310月底,善行天下第二条线路的探路队员从北京、鄂尔多斯、上海等地抵达位于吕梁地区的方山县。

   方山县城区人口圪洞镇有五万多,全县人口约16万。地处吕梁山区中北部,北纬37度,东经111度。

   当晚,几桌气雾腾腾的大铁锅烩菜入口,几杯当地“老传统”白酒下肚,众人回酒店休息。酒店液晶显示屏上滚动的欢迎字幕,显示出地方组织者的用心和细心。

   次日早起,乘车进入位于北武当山风景区内的国家森林公园,资料显示县内森林面积约80万亩,我们一行40多人开始一天自助补给的探路徒步。

   森林中有道的地方是曾经拉木头的小路,没有路的地方在向导的带领下翻山越岭,脚下的落叶和松针已经有了一定的厚度。

行走43:在方山遇见“匈奴” - 88706 - 史军的博客
 

 

   三位当地村民担任向导,在退伍军人村支书的带领下前队、中队、尾队照应着,难得的是他们一身整齐的迷彩服和军用背包,这是村支书的主意。支书的背包里装了罐头,分享给队员,然后背上垃圾。他不肯把垃圾丢在北武当山平台上的垃圾桶里,说要背回到县城,那里好处理。

   天气晴朗,阳光照在背上相当暖和。

行走43:在方山遇见“匈奴” - 88706 - 史军的博客

   穿过一段森林,有摔倒的,有划伤手掌的,老队员说这路够刺激。很长一段乡间的水泥路,对脚的挑战更大。村庄是已经废弃了的,丛林间的窑洞显得顾及没落,远处山坡上的山神庙倒还矗立着。当年的夜晚这些窑洞是否也透出这样温暖的灯光?

行走43:在方山遇见“匈奴” - 88706 - 史军的博客

(2012年10月拍摄于永和县探路夜晚居住的窑洞)

   走得快的先行五人居然在傍晚时分一路穿行,踏过1450余级就山凿筑的石阶天梯,直抵北武当山顶的玄天大殿。当天,正是阴历的915,想必景美月圆高处不胜寒?   

   带队的村民对这一群人的脚下功夫深感意外。

  

行走43:在方山遇见“匈奴” - 88706 - 史军的博客

     夜宿山脚下窑洞。这窑洞房子其实是建在平地上的一处院子,屋顶拱成窑洞模样,不知道是为了记忆还是冬暖夏凉?当天正是阴历十五,朗月清空。

     队友在院子看见晾晒的黄豆“榆钱儿”,在晚餐的小米粥里我们已经吃过。据说这是为了纪念一位叫做石勒的将军,石勒领兵打仗到了临县紫金山下,见饥荒百姓多饿死,于是下令将军粮分给百姓,军队采摘榆钱儿果腹。后人将黄豆略煮至发粘时捞出,用锤子砸扁成榆钱模样,然后晒干保存,做小米粥或者拌汤的时候煮了吃。

     吕梁地区的七八个县都有这个习惯,这位石勒大约是1800年前的人物了。俗话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,如果将空间转换为时间的话,还好事儿传得久远一些,坏人坏事发散得快却也消失的快,人心的问题。

    

   第二天,登云顶山的木头梯子上已经结冰了,2708米的山顶草甸,视野开阔。

行走43:在方山遇见“匈奴” - 88706 - 史军的博客

     30多年前西藏地区送给山西的10头牦牛已经繁育到600多头,在草甸的一端,有几十只正在吃他们的“高地早茶”(上图左上角的白色小点儿)。据说,这些牦牛是要人去召唤才肯来的,招呼牦牛的人发出“淡了淡了”的呼声,牦牛就来吃盐巴。巴甫洛夫到此一游。不过,因此有人用这种法子诱杀牦牛,现在牦牛来不来不好说了。这又是谁来过?被诱惑控制了的撒旦?人心叵测,你来我往,谁主沉浮?

   云顶山草甸的西侧是孝文峰,海拔2831米,又名南阳山,是吕梁境内的最高峰,也是华北地区第二高峰。草甸上遗留的雷达部队房舍,除了有“高原之舟”称谓的牦牛,这个也可以为这里的高度作证。

   孝文峰山顶荒草间躺着一块大石碑,碑上文字需要用青草擦拭才能看见。同行的方山县委孙副书记说,当年他们一行30多人上去,没能够抬得起来,据说这是现存石碑中排名第六高龄的古碑。相传孝文帝出巡此山,就地避暑3日,设供祭奠亡母,并立碑为记,就是这一块孝文古碑。在此期间,孝文帝还潜心思虑朝中改革大计,下山之后,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。后人为纪念此事,又把南阳山称为孝文峰。

   北魏时处南北朝时代的北朝时期,南北朝(公元420年—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,该时期上承东晋、五胡十六国,下接隋朝,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,但长期维持对峙,所以称为南北朝。南朝(公元420年—公元589年)包含宋、齐、梁、陈四朝;北朝(公元439年—公元589年)则包含北魏、东魏、西魏、北齐和北周五朝。

   我们这里这一时期,乱得一塌糊涂,欧洲的西哥特人也把罗马帝国搅乱了,欧洲进入中世纪。

   北魏孝文帝改革算是历史上的一件值得记录的事情,比如均田制,给农民分一些土地。孝文帝出身鲜卑族,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。我们的队友中有一位的微信名“游牧民”,也是山西人,有渊源?

   下了云顶山草甸,开车转到孝文峰后面的南阳沟,孙书记说夏天的沟里是避暑的清凉宝地,人们到这里打牌消闲。他曾一个人沿着溪旁一路徒步,一个多小时还不到尽头。

行走43:在方山遇见“匈奴” - 88706 - 史军的博客

   有同行的当地队友介绍,从这里是可以一直走上去,爬到孝文峰山顶,然后穿到云顶山草甸的,大约一天时间,晚上可以在云顶山草甸扎营。北武当山景区的张局长说,这里是座山都有路。想起了一句广告语,有山必有路,看来这广告说的是一个事实。

   怎么还没到匈奴?

   其实他们已经出现了,孝文帝的先祖便和一位叫做刘渊的人打过仗。

   中午,孙书记的招待午餐便设在历史上的一座都城附近,泉水边上的会所。远远望去山坡上的城墙依稀可见,这便是匈奴人刘渊创立的匈奴汉国的都城所在地。上文提到的石勒将军,也曾是刘渊的部下,后来自己做了“后赵”的开国皇帝。

   匈奴人怎么姓刘?

   匈奴是秦汉时勤中原以北强大的游牧民族,秦皇汉武,都因战匈奴成功名。秦始皇“乃使蒙恬通道,自九原抵甘泉,堑山湮谷,千八百里”,这条路被称为“剑”,剑指者即是匈奴。公元前215年,秦始皇发兵三十万,匈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。

   秦直道正是我们徒步的第一条线路,原来我们早就遇见匈奴,却未认出。

行走43:在方山遇见“匈奴” - 88706 - 史军的博客

   汉朝时期,汉高祖曾被当时最强大的冒顿单围困,后缔结联姻,兄弟相称,因此,冒顿单于的后人便姓了刘。

   休养生息多年的西汉汉武帝大败匈奴,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,南匈奴依附汉朝,北匈奴游牧于大漠。

   时间到了三国,曹操拘禁了南匈奴的末代单于,然后将匈奴分作左右南北中五部,刘渊的父亲刘豹即是左部帅。再到西晋晋武帝(司马懿的孙子)时期,刘渊接任去世的父亲的左部帅之职。晋惠帝时任命刘渊为建威将军、五部大都督,南匈奴五部归一。

   公元304年,刘渊以复汉为名,在左国城,就在我们午饭的窗户外远处的山坡上,即汉王位,正式建立汉国(匈奴汉国),亦称汉赵,十六国时期16国之一,是西晋晚期少数民族第二个建立的政权。再其后,南匈奴人与汉民族逐渐融合,据讲陕北的刘姓多是匈奴人后裔。

北匈奴被逐渐强大起来的鲜卑族取代,即北魏孝文帝那一族人,向西攻击的匈奴人把西哥特人赶进了罗马帝国。然后是罗马帝国被打趴下,那一段历史的故事在西班牙的马德里附近的大水渠可以遇见。

行走43:在方山遇见“匈奴” - 88706 - 史军的博客

 

     自号长安匈奴并以长篇小说《最后一个匈奴》蜚声文坛的作家高建群说:公元5世纪时,北匈奴阿提拉在欧洲建立起匈奴帝国,南匈奴几乎同时在中国建起帝国(即北魏?),二者在东西方同时向定居文明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。在战败后匈奴人便融入到其他民族之中了。”

   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一样,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。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:我们那遥远的祖先,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,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?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这个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   那,匈奴源又自何处?

   按《史记》,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。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称:犬戎与夏人同祖,皆出于黄帝。原来也是同宗,本是同根生,怎么后来就成了异族?王国维在《鬼方昆夷猃狁考》中,把匈奴名称的演变作了系统的概括,认为商朝时的鬼方、混夷、獯鬻,周朝时的猃狁,春秋时的戎、狄,战国时的胡,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。至汉代,匈奴统一了北方的游牧民族。匈奴又自称胡人,或“天之骄子”。与牦牛入晋同时期的大学生也被这么称呼过。

   或许就是那么一群人,因习性相合,就聚集成为更大的一个群体,来获取生存和发展的机会。

   这样一个曾经强大的群体,充满血性(习惯猎头喝酒),叱咤风云(胡服骑射),自然会引起后人无尽的追寻和思索,那就让各种好奇心驱使下的探索继续有趣地进行下去吧。

   我们行万里的路上,遇见匈奴,那就翻看匈奴。路,便是某些地方的入口。因为脚踏实地地走路,看得见你的“手笔”,故而亲切易入,比起纸上得来耳中听到,显然更容易深入更想去看看。

这个意义上说来,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。

   行走43:在方山遇见“匈奴” - 88706 - 史军的博客

   后记:

   文中大多信息从秦直道第二季队友,方山县委孙玉堂副书记的叙述中得知,喜好爬山的孙书记显然对历史人文也兴趣浓厚,还有沙棘饮料中的油、菊花中的色素、山林的草药,百宝箱慢慢取。

   回京后,发挥互联网的功能,顺藤摸瓜,大略勾画,供同行队友参考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633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