昔之得一者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生,侯得一以为天下正,其致之也。谓天无以清将恐裂,地无以宁将恐废,神无以灵将恐歇,谷无以盈将恐竭,万物无以生将恐灭,侯王无以正将恐蹶。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,是以侯王自称孤、寡、不谷,此非以贱为本邪?非乎?故致誉无誉,是故不欲,琭琭如玉,珞(luò)珞如石。
一位认真践行着公益的朋友,想从做好吃的馒头开始,帮助他人更能帮助那些帮助他人的人。项目取名“亿馒头”,我说“一馒头”好,他说已经被人注册了,看来公益的心和专注的智慧能够得出一样的判断。
想起“惟精惟一”这四个字,锁定瞄准聚焦,这是在空间上,然后,“一以贯之”在时间上,则所见必然悠远,如果走路的话;必然深邃,如果钻研的话。
惟精惟一出自《尚书·大禹谟》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。”《尚书》就是孔子修订的那部《书》,尚即上,尚书就是上古的书,是中国汉民主最早的散文集和历史文献(以纪帝王遗范)。孔子述而不作,编六经:诗书礼乐易春秋,后来《乐经》遗失,成《五经》。杜维明认为阅读五经,能够从五个角度理解人生,即:《周易》--哲学角度,《尚书》--政治角度,《诗经》--艺术角度,《礼记》--社会角度,《春秋》--历史角度。正像盲人摸象的不同角度。
人在天地间,天清地宁得安居,食谷物而生,有公正的领导者维护公平,尤其是要惩戒恶,打老虎苍蝇,比如法律的存在。此期间,有些人可守一恒定,无欲无求,或可灵光涌现,得道成仙。
其致之也。致,从至从夊,送诣也。“得一”之到位了,就是这个样子。
谓天无以清将恐裂,地无以宁将恐废。若不能得一的结果可堪忧虑,天若不清,暗无天日民不聊生。地若不宁不稳,地则无可用之处。
神无以灵将恐歇,谷无以盈将恐竭。歇,形声,从欠,曷声,本义是休息的意思,延伸为停止、中止活动等意思。神不灵也就做不了神的事情了,谷物不能丰收恐怕种来种去越来越少,这个很像创业的资金一样,得有一个收入大于支出的时点出现,否则,现金枯竭事业就难以维持了。
侯王无以正将恐蹶。蹶,撂蹶子的蹶。一国一家之主,如房屋之栋梁,不正的结果必然是倾斜倒伏,应力的作用。其实侯王之存在在于主持公道为人民服务,否则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。马可以被骑,也会撂蹶子。
故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。直接按照字面意思理解,就不对了。意思是说贵贱高下存乎一身一体,无下也就无上。想想人体,山珍海味从上口进入,废渣废水从下口排出,哪个更重要?
王侯孤家寡人的自称,实在是个古人遗训的不断提醒。此非以贱为本邪?非乎?这样的反问句式,进行强调。贱是本来,或许还是无意义生命的恰当表述呢,与小人一样,是一种生命状态的表述,中性词汇,并不是当下时髦的“至贱无敌”什么的。
所以呢,即便是极高的荣誉,本质也等同于没什么荣誉,由此也就没有什么值得欲求的了,既然如此,倒不如来个坦坦荡荡落落大方得好。如果浸润千年,不妨润泽如玉,否则磊磊落落一石头又何妨?玉也是石。琭:有光泽的样子。珞(luò)从玉,婴声。本义:似玉的美石。
(0214)
题外话:太多年轻人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,太多老年人说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,我有时候觉得他们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,心不在,身体无力懒散,口中不知所云。找那么一件事,任何事情,哪怕是去到山上挖洞如那个微信里传老外,去到火车站指路如上海的老人,或者是整理个博客,不能写就集中一个爱好,积累。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时间,都知道都不以为然,秘诀是用一种东西,物件或事情,把时间积累起来,像是堆积起来的样子。你在堆积,时间久了,脚下的高度在逐渐升高,你得以看见越来越不同的视野,这难道不就是很令人兴奋的事情吗?这也是“得一”的道理。
你问做这个有什么用?后面的话不好听了,你又何必有什么用?想听好话?你若得安宁,人人如你,以你为榜样,都得安宁,则世界和平。怎么样,居功至伟吧。
我用大片的时间,阅读《道德经》,不过是在寻个安宁罢了。有时候,会刻意地慢读,有些舍不得,早早读完了又干什么?
想起多年前巴塞罗那小贩火烧中国人商铺的事件。当地人原本有钱赚有空闲时间生活,忽然来一批涸泽而渔的人,之后呢?你们去了另一个地方打猎,我们这些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怎么办?本质上的问题是在这里。所以,渔民会主动地保护水资源还要约定休渔期,牧民会爱护草原保护环境。人与自然的和谐,其实也是博弈的结果,同人与人之间最终获得的双赢局面道理一样。
磨刀不误砍柴功,忽然这句话跳了出来,似乎关联。细看,是不是还是太功利了?磨刀、砍柴,人的生活里还应该有些什么?
反者道之动,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
循环往复变动不居,这是道的运行,想像一下运行中的太极阴阳图。用之不可恃强,乃“不盈”之策,力不可用尽,投资的仓位不能打满。怎么想到了索罗斯的反身性原则?有些关联吗?若是道之用,天下一理。去研究一下。
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从0到1,算是无中生有,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,便是从1到很多的变化升级过程。也像从土地里长出一颗树苗,之后枝枝蔓蔓长成大树,长成一片森林。
这是从无到有,另有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。比如一个人眼中的世界,很多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不见了,再之后一段时间,这个看世界的眼睛也消失不见了。来来回回,这便是道,就是自然原则,违逆不得。这么清楚地显像出来,为什么人总是看不见?原因之一怕是不敢看,多么无意义的结局,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;原因之二,在于眼前的千头万绪忙忙叨叨,乱花直欲迷人眼,也真的是顾不上那么遥远的事情;原因之三,高人不是建议我们活在当下吗?那未来管他呢。看得清未来之后的当下趣味,和不看未来的当下喧闹,山在那里,山不同。(0215)
评论